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汉武帝刘彻:》《风云人物汉武帝》

《风云人物汉武帝》


影视文学作品《风云人物汉武帝》汉武帝《风云人物汉武帝》《风云人物汉武帝》

?《风云人物汉武帝》

作者:张正忠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描述汉武帝时用词则相对活泼,他写到:“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黩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徒,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翦伯赞的评价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汉武帝的形象,让人们暂时放下了一个刻薄寡恩、好战嗜血、贪婪多欲的暴君形象。

汉武帝上台时,汉朝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就相当于现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韬光养晦,发展经济。创业者知道战乱的破坏力,打下江山后,他们努力维持着和平的现状,他们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和平所带来的幸福。文景后期,粮多得流出仓外腐烂不可食,钱多得用来穿的牛皮绳都烂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富得流油。所以才会有“萧规曹随”,有稳定压倒一切,所以不会轻易改弦更张。而汉武帝这代人是成长在富裕的文景之治的后期,国家富裕生活无忧,他们没有受到战乱的洗礼,对外充满了好奇,进取心是前几代人所没有的。时势造英雄,当时的历史条件注定了汉武帝成为一代伟大的君王。

从汉武帝的功绩来看,文治方面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说的较全,“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文治方面,说白了就是要加强皇权,因为老刘家是从刘邦起家的,而刘邦是个社会混子,属于小黑社会头目参政当了泗水亭长,后来夺得皇位后,也是属于没有贵族血统,因而心虚底气不足的那种。而封建社会是讲究皇权神授的。汉武帝的文治其实都是围绕着皇权神授这个主题展开的。改正朔,定历数,修郊祀是为了封禅,协音律,作诗乐也是为了封禅,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建明堂为了封禅。封禅就是得到了天子的道。也就是说这个政权是正统的,是天命神授的,是根红苗正的。既然是正统,当然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主要功绩还是对于中华帝国疆界的开拓。正如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的那样:“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他北击匈奴,使得匈奴势力分崩离析;他通西域,引得万国来朝;他经营东南,使得珠江流域进入统治范围;他开拓辽东,势力伸到朝鲜半岛。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辐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一直到印度支那。

清人吴裕垂对汉武帝的评价比较到位,他认为:“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这里边的舍我其谁的气势正是当年汉武帝意气风发的写照。

战争必然会有损失,因此司马光认为汉武帝几乎就是一个秦始皇的翻版,“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但是秦朝十来年就灭亡了,而汉武帝末期并未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历史学家们也给出了理由。

唐朝政论家马周曾指出:“孝武皇帝虽然穷奢极侈,但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则天下必不能全。”

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赏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两者综合起来道理就出来了,一是文景时期的底子打得好,才能经得住汉武帝的折腾,二是汉武帝晚年改过,顾命大臣选得好。所以汉武帝也应该算是保持了晚节,并没有犯大的错误,因而没有出现秦朝的乱局。

汉武帝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点击搜索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