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帝舜有虞氏:》垣曲帝舜故里各名称的由来

垣曲帝舜故里各名称的由来


垣曲帝舜故里各名称的由来 寿丘……雷泽遗址……诸冯……古负夏……虞舜庙……舜石龛……神后龙山陶场……舜王坪……瞽冢……姚墟

1、寿丘

为什么叫寿丘?一是天上的寿星对应地上黄土丘岭,名曰寿丘(垣曲)。二是帝舜率领先族在此地制陶(龙山文化陶场)。三是这里的土质属黏度强的高岭土,是烧制陶器优质原料。四是这里距水源近,有黄河支流教水,在寿丘之坡下。五是至今这里农民耕地时还有发现的陶片。

2、雷泽

省志记载:“瞽冢村东南有雷泽”,同善一带周围高山林立,遇到天气有所变化,刮风下雨,多响雷闪电,而形成雷泽之名。这里有可能是舜带领氏族人们在这里捕渔生活,正如《史记》里所记的“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雷泽遗址

根据地质考查队探测,观坡村北端处堆积物厚度在六十米左右,当地群众打大口井时,在七八米深堆积处发现有人工砌的石坝和磨损的红陶片、灰陶片,饰纹有方格纹、柳叶纹、绳纹等陶片,证明距今三四千年以前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泊,是渔业的生产之地。这是古人舜制陶、打鱼的地方,故叫作雷泽之地名。

3、诸冯

中国历史博物馆郭仁同志于1987年10月9日第三次来垣考察,在诸冯山半山腰发现过一个清代普通墓碑,上面有“瞽冢村南诸冯山有舜生之地”的记载。《孟子》云:“舜生于诸冯”。还有一传说,是务成先生将猪峰山改名为“诸冯山”。还有一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将军姓诸名冯,在此山上打仗,壮烈牺牲于此山上,名曰‘诸冯山’。”他的由来传说众多,何为正统,难以确定。

4、古负夏

负,《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商务部书馆)解释负字为:负责任,即肩负重任。夏:解释为朝代,约公元前22世纪未至21世纪初所建,禹所建指中国第一个朝代,华夏。合意为舜肩负着建立第一个朝代即夏朝的重托,命名为负夏。

瞽冢村今日叫同善,古时就叫负夏,有“帝舜故里”之称。在南堡村南边玉泉寺废墟上竖着一块明嘉靖十二年的石碑,上面刻有:“……王屋之麓,瞽冢之南,负舜井,跨沼源,环围峰峦,青翠形胜之地也……。”在村后又发现了一块残破的“古负夏”石扁额,据当地群众说这是南门上的扁额,同时还指着北门上的“帝舜故里”几个字说,在同善一带不论早晚碑刻都有舜的记述。

从这里整个地理条件来看,这里有妫、氵内 二河汇聚的氵允河之流域,水源比较充沛,两岸台地宽阔平缓,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又有山林之利,适宜人们休养生息,古文化遗址密集性强,是建城的一块风水宝地。所以舜在这里就创建了负夏城。

5、虞舜

在镇政府所在地的南端发现了一块清光绪十二年重修虞帝庙正殿碑一块,上面刻有:“虞帝殿由来远矣,想当初文人墨客、商贾繁荣、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声闻遐迩、著称于世。此庙会期间真乃“百里倾城传孝祖,笑语嘤嘤立满堂。香烟燎绕漂溢馨,圣德孝祖千年扬。此庙北依负夏,南近诸冯,东眺历山,西临雷泽。”可晓此庙始于汉,起于唐,盛于元,至明清达到高潮,明正德年间重修,该碑今存食品站院内。

6、舜石龛

在诸冯山南部有一个大石龛,传说舜就出生在这个大石龛下,人们称它为“舜石龛”。龛内可容纳一二十人。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察时发现有陶片存在。

7、神后龙山陶场

神后陶场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的同善镇神后村东,龙山陶场遗址东西约五十米,南北约一百五十米,文化层厚度约一至三米,由于村落建在遗址之上,遗址大部分被破坏或压在村落下面,这里可采集到的标本有红陶罐,灰砂褐陶罐残片,泥质灰陶片,鼎足,石碑等遗物,根据陶片质地观察,为龙山时期的文化陶器及近代遗物,群众在这范围内发现的遗物通道认为是舜用过的东西,或舜带领人们制的陶器。

8、舜王坪

舜王坪遗址位于县城东北七十公里处,海拨高二千三百余米,面积5400余亩,是中条山最高的主峰。在这里有许多优美的关于舜王、娥皇、女英的传说故事,通过考证发现了细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物,同时也不乏有历朝历代的遗物。

坪坡上有一条水冲的水沟,人们称它为舜犁地的犁沟,山凹处有一个小庙,人称舜庙,庙的结构和用料,大部分是当地的石材,石板砌墙,墙外边侧着一块清嘉庆年间的石碑,记载着舜的历史和建庙情况。顺庙往前走,不远是南天门,过去赶庙会就是从这个南天门上去的,南天门向东看有两个平台,一个是钴镙汤坡,一个是梳妆台。此坪是舜耕过的圣地,名曰舜王坪。

9、瞽冢

瞽冢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的同善镇,神后村东鼓钟山(亦名鸣条岭上)鸣条岭南北走向十余里,中部有七个山丘,六个底凹处,岭头更高大,仿佛像一个吹号,喇叭形,每年除夕到深夜在方园几里能听到吹号的鸣声,因此,这岭叫鸣条岭。传说,瞽叟姓妫,妻子握登,生舜,早亡,瞽叟又重娶一妻生一男一女,男曰象,女果攵(ku)首。瞽叟早期为部落氏族首领,后因有目疾不能分出善恶,被降为遮人,人称瞽叟,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记前嫌,使父感化,死后葬于鼓钟山上。

鼓钟山现在留有前后二冢,后为坟冢,东西约八米,南北约二十米,高约三米。从前冢东边砌出剖面,发现有夯土层数层,夯土层内夹杂有周代以前的陶器残片和瓦片,冢西侧有通往山下台阶路,后人平田整地,而破坏,留下断断续续的痕迹,祭祀土冢前有一片平整的开阔地,正是《山海经》里所说的“鼓 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触百种”之地。

10、姚墟

姚:为姓。墟:原来有许多人家聚落址而现在已经荒废了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者 商务印书馆,1983年北京),合起来意思为原来这里有许多人家聚居,而姚姓最多。后称为姚墟。具传说垣曲诸冯山的姚墟,舜生之地,而舜的生母病世之后,继母壬女姓姚,由于她的脾性吊钻古怪,人称她为姚婆。

11、历山

历山这方大山上在古时生长着许多“枥树”,为落叶乔木,本地人称为榨树,或称橡树,结果,坚果球形,故称“雪蛋”,此树学名叫枥树,由于历山在中条山为最高峰,山上多长枥树,叫枥山,后人简称为历山。

12、舜塔

舜塔遗址在垣曲县同善镇(现改为历山镇),宋家湾村氵允河滩中,此塔基在一块五十余平方米的一块大石板上,为什么称舜塔,年代不详因舜被家庭纠纷所迫第一次离家迁居此地,此地后人为了纪念舜第一次在此创家立业,而选择这风水之地,建了一座塔,叫舜塔,此塔建在河中心,但每年长洪水,洪水却劈两边而行,不冲此塔,据群众传说此塔基中有一避水珠。把洪水避为两边而流走。由传说因舜德感化,水神避而行之。

13、握登坟

舜的生母名为握登,在舜长到六岁,其母由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他们生活在诸冯山的姚墟村,临时就把握登葬于本地山上,后人称握登坟,由于这方土层深厚,方园有六七平方丈,六七平方丈之外均为石山,因而,此处种植的松树,长的高大,外围树而长的低小。由于千年水土流失,已无故丘。

14、务成私塾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当时私人设立教学的地方,务成先生在此地设立的家私,务成何人也:据传说,该人为神仙造化,而到此地去传授知识,神仙命他教化一个能治理天下的童子,从小就能学到治理天下的本领,务成在此地教书三年,完成了任务后,不辞而别,在姚墟的北坡有一独家庄,据传说就是务成办的家私,舜以放牧为名,在此校受务成先生教化三年。故,此地称务成私塾。

15、舜王泉

舜王从小生长在姚墟,在姚墟村右300米处有一回音壁凹形山崖沟,舜为了本村人能吃上水,舜王带领本村人在此地打了一眼泉水,从而解决了姚墟人不再行四五里路到河里去打水之苦,后来就把这一眼泉,叫做舜王泉,此泉水质好,吃了此泉水的人,寿命大部分都过百岁,据当地人说,过去这个村长寿的最多。在姚墟周围土质肥厚,此地虽然是旱地,但长的桩稼却不显旱,所以年年丰收,长期生活在此村的人,大部分家业兴旺,此地发现石刻碑众多,过去家庭富裕的人家,才为祖上刻碑纪祀,说明姚墟村是块风水宝地。

16、舜井 

舜井位于垣曲县同善镇神后村内,传说舜井为舜王迁来此地之后所凿,后来其继母与弟弟象谋害舜就是此井,此井旁的娥皇女英祠和舜井亭经历代修复,最后一次是在明万历夺三年(1575年)和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舜井。纪念碑二通仍存村中,清道光年间,山西太守王炳勋在《重修舜井庙记》中云:“虞舜庙侵宫之前有井焉!斯井也!相传即亚圣孟子之书所谓浚井也。典尚载志矣,井上有序,翼然列于其上,回圣井序,斯亭也……。如唐代诗人朱庆余在《舜井》诗中云::“碧秋粼粼不记年,青箩锁住小山巅,向来下视千山水,疑是苍梧万里天”。现此井上还有建亭的柱础四个和石凿井口的岩石仍存,这就是舜井的来历。

点击查看与:帝舜故里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