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山河志 -> 五岳山 -> 中岳嵩山:》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岳庙-嵩山历史建筑群

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岳庙-嵩山历史建筑群


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岳庙中国地理;五岳;嵩山;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岳;五岳;名山;地理;中国地理;山河志嵩山历史建筑群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登封市东太室山南麓,南距太室阙600米。坐北朝南,背依黄盖峰,面临玉案山,西傍望朝岭,东望牧子岗。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太室山神的祭祀由来已久,《竹书纪年》载:“虞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西汉时,汉武帝曾大规模扩建太室祠。《汉书?武帝本纪》载:“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户为之奉邑,名曰嵩高,独给祠,复亡所与。”这说明太室祠在汉武帝以前就已存在。五岳制度形成后,太室祠成为祭祀中岳神的地方,庙的规模随着历代帝王对嵩山中岳神的封祀,不断增修扩建。后更名为嵩岳庙。仅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有史可查的就有65位皇帝近200次亲至或遣使到嵩山中岳庙进行祭祀,是古代官方祭祀中岳的圣地。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加封中岳神为天中王,并下令依照汉武帝旧制,重新整修,扩建殿宇。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又修行廊一百余间,均饰以丹青,绘以壁画,并在庙内遍植松柏。中岳庙中保存至今的仍有北魏太延年间(435~440年)《中岳嵩高灵庙碑》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的《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铭》。其现存建筑格局可以上溯到金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的《重修中岳庙碑》等历史碑刻明确记载了历代的重建和重修,《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以其稀有的价值和生动的内容反映出金代重修庙宇的历史和现存格局确定前的面貌:中岳庙现存建筑多复建于清代,主要是明代崇祯十四年(1614年)大火之后重修所成,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年(1663年)和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渐次重建火毁建筑。

中岳庙依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次升高,前后高差37米。太室阙是中岳庙的神道阙,通过长长的前导空间,到达庙内最重要的崇祀空间——中岳大殿;其个体建筑沿着纵轴均衡布局,左右对称,院落空间变化丰富;后部远处黄盖峰上的黄盖亭成为这组建筑空间交响乐的尾声。中岳庙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66米,面积10.89公顷。庙中有殿、宫、楼、阁、亭、廊等建筑39座近400间。建筑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纵深多进、多群组院落建筑形式布局,中轴线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十一进建筑,是中岳庙的主体建筑。前六进为门、坊建筑,组成深远神圣的中轴甬道。自峻极门向后为主殿宇。中轴线建筑高大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至峻极殿构成庙宇中心。峻极殿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雕梁画栋,高达23米,面积920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两厢又配以廊房、拱卫大殿,显示了中岳庙的轩昂大气。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太尉宫、火神宫、神州宫、小楼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建筑以单层布瓦色调陪衬主体建筑,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庙内尚有古代碑刻73品,有汉到清代古柏330余株。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

与中国现存的其他山岳、河渎的祭祀建筑相比,中岳庙具有独特的完整性,建筑群的空间格局之艺术特点也最为突出。不但保留了始建初期的遗物——太室阙,而且历代由官府维修,规模宏大、主体建筑等级高,可与历代宫殿建筑媲美. 具有中国传统官式建筑风格。其个体建筑做法基本与清工部《工程做法》相符,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颁行了《工程做法》一书,以明确官式建筑做法和用工用料标准,向来被匠家奉为定式,是建筑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清代建筑的“语法课本”。具有浓厚“官式”风格的中岳庙木结构建筑,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工程做法》颁行前后的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演变,是地方建筑中体现“官式”做法的重要实例。

中岳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级别的礼制建筑群。个体建筑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的建筑群,体现着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群总体布局的深刻影响。中岳祭祀建筑不仅影响中国五岳中其它四岳祭祀建筑形制的形成,而且深刻影响了国家政权祭祀河渎的建筑规模和布局方式。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整体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实物见证。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