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山河志 -> 五岳山 -> 中岳嵩山:》嵩山历史建筑群:观星台(组图)-嵩山历史建筑群

嵩山历史建筑群:观星台(组图)-嵩山历史建筑群


嵩山历史建筑群:观星台(组图)中国地理;五岳;嵩山;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岳;五岳;名山;地理;中国地理;山河志嵩山历史建筑群

观星台正面

观星台侧面

观星台顶东、西两小室

观星台大门及照壁

观星台大门及照壁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北周公庙内。现存建筑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周公测景台石表、周公庙卷棚、大殿(各三间)、观星台、卷棚、帝尧殿(各三间)等。观星台建于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命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于是在全国北纬15°~16°之间建立了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台即是其中之一。

周公测景台,是一座纪念性的石表,高8尺(唐尺),俗称无影台,为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日影的遗制。相传周文王次子周公(姬旦),为营建洛阳曾来此测验日影。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之制,刻立八尺石表。周公测景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台底最宽面长1.88米,最窄面长1.68米,台座上沿四边各长0.96米。石柱置于中间,高1.96米(合唐开元尺八尺),宽o.48米,厚0.22米,连同台座通高3.91米。石柱为表,台座为圭,表的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面刻有“周公测景台”等字。历史上不少天文学家、历法家如僧一行(张遂)、南宫说等都在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活动。

观星台为砖石结构的建筑,由覆斗状的台体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高9.46米,连同台顶上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台体的平面近正方形,台基每边长16米余,向上逐渐收分,至台顶每边长8米余。台体北壁下设有东西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由两口盘旋登至台顶。踏道由红岩石条组成,梯栏及台顶四沿女儿墙均以砖砌成,其上部用红石雕顶封护。台上是观星和测景的工作场地。台顶北部的小室,据明代侯泰的《刻石记》记载,始建于嘉靖七年(1528年),距元初建筑观星台时已有200余年,这个小室,据说是为安放各种仪器和进行操作而建。台体北壁正中有一凹槽,凹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两壁有明显收分,为此台的重要部位。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与台下的石圭是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元代圭表装置,因为它比以往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称为“高表”。石圭在台体以北下部,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与直壁相距0.36米。自南至北由36方青石接连铺设的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高0.53米,北高o.62米,圭面水平误差甚微。上刻两条平行双股流水渠,深2厘米,宽2.5厘米,两槽相距15厘米。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长条状泄水池,池两头有泄水孔。这种水渠,是用以测水平的天文仪表。郭守敬等利用简便而实用的天文观测仪器,测验各地的夏至日影、北极星出地高度及昼夜时刻等。经观测与推算,制订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18年)由元世祖颁布实行。此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日5时49分12秒,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却早300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相比,仅差26秒。登封观星台的主要作用在于测量太阳的影长,以掌握与农业有关的四时节气变化。但是陈宣的《周公祠堂记》和孙承基的《重修周公祠记》把这座台叫做“观星台”。《考古记》又载:“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可见这座台具有“测景”与“观星”的双重作用。在古代,观星和测影常常是相互配合的。古老的观星台,从建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经沧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