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山河志 -> 大运河文化:》水与文明的喧哗-古运河文化

水与文明的喧哗-古运河文化


水与文明的喧哗大运河文化

“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纬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互相滋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论证的中国京杭运河,更是催生与滋养了半壁中华文明的生命河流。

京杭运河空间上北起北京,南终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途串起众多熠熠生辉的繁盛都会与富庶城邑;时间上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浚通于明清。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物质与精神的辉映,构筑成饱满丰沛的的立体运河,其间汩汩澎湃着,2500年水与文明的壮丽喧哗。

运河开凿的最初动因源于军事。战争由陆战延伸至水战,是军事文明的一次腾跃。夫差开邗沟败齐国,图谋霸业,虽非文字记载的水战之始,却是春秋时期影响较大、意识较强、战果卓著的一役。战争的本质是以破坏求取建立,充任军事工具的运河,亦必然要演变为繁衍生息的民生之河。

运河主体风貌完成于隋。盛传于民间的隋炀帝开运河看琼花的传说,如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过是民众对大型劳役的一种特殊诘问与控诉。事实上,结束南北分裂重归一统的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势在必行。当时,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南方江淮地区则经济昌达,北方所需物资,大部分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如何保证运路的畅通与效率?陆路运输无疑速度慢、运量小、消耗大,难以满足要求,沟通水路才是至要。至此,掌控民生命脉千年之久的“漕运”伴随运河的开通,飞速发展,终成大势。作为我国封建时期一项重要经济制度,漕运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历史上,因运河之于漕运的重大意义,口头文字交传之间,漕运成了运河的另一特定指称。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某种意义上,隋大动干戈疏通华夏五洲经络,为唐的鼎盛及后世繁华,奠定了地理上的硬件基础。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商品流通的迅速发展,而水运,在这一时期,历史性地承担着主要物流功能。作为内陆唯一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运河自然功不可没。当时,漕河之上,商船密集,南方出产的丝绸、茶叶、竹、木、漆、陶瓷等物资源源流入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亦纷纷运往南方,南北贸易盛极一时。

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华夏一统的前提下,离开黄河流域选都大都,成为中国定都史上一大创举,其功劳亦主要归于运河。这条静默宽广又繁忙喧腾的大河,物流网络四通八达,使北京具备成为首都的优越条件。雄才大略的忽必烈,选择运河起点的咽喉之地,作为他统治整个中国的中心,不仅给北京历史地位的确立带来巨大机遇,更为后世政治经济大格局的奠定,打下伏笔。元代对隋朝大运河,经过水利工程上一系列弃弓取弦式的“去弯”“取直”,运河长度由原来的5000里削减至3000里,水运更加轻便快捷。今天所说的京杭运河,于此基本定型。

城市文明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人类逐水而居的天性,促成众多城市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建,给城市文明的发展带来契机。北京、天津、扬州、镇江、杭州等早已据有一席之地的都会,自不待言;无数荒丘野地、小村僻庄,亦成人烟芜杂、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之所,淮安、临清、济宁、东昌、德州等大批城镇商阜,皆因之兴盛,“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因运河而兴的城市,铸造出一份与传统都城不一般的气质,水意酣畅,轻灵柔媚。传统都城大都因军事而建,主要功能在于防御,因此城墙坚固,楼宇恢宏,街道轩敞,气质硬朗阳刚,居者以皇亲国戚、官宦、守军为主,政治氛围浓厚。而大多运河城市放轻了厚重,消释了凝滞,柔化了刚强,二者相较,如同豪放诗与婉约词,关东大汉之于妙龄女郎。运河城市的轻倩秀逸,无疑是水气酝酿出的另一类城市文明的样本,更具延展性,更加平民化。小桥流水,黛瓦粉墙,石板小巷,酒肆勾栏,衣香鬓影,帆樯林立,百货荟萃,船只往来纷攘,商贾名士云集,平凡人家的殷实与滋润,漫溢其间。

京杭运河的主要功能,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对应的文化特质体现为,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农业文明中打入商业文明的楔子。运河的贯通,除承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职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交流,冲破“文不经商,士不理财”的观念束缚,启发了商业文明的觉醒,推动区域经济的迅猛跃进。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孕育,直接来自运河文明的催生。因河兴商,因河兴业,沿河的盐业、皮革业、烟草业、丝绸业、酱菜业等品类繁多的行业蓬勃兴起,吸引更多从业者从土地上剥离出来,生产更多商品参与物资交流,除密切国内市场的联系,更把经济交流推向国际。文化、思想、艺术、价值等精神领域的交流亦不断延伸扩展,反过来促动观念的进一步解放。物质与精神的良性循环,把中国再次推向强盛的运河时代。可以说,运河文明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力形态高于农业文明的商业文明。

如今,这种商业文明仍在高歌亢进,只是,喧腾的运河早已消歇。落日辉煌间,波光依旧,无数陈列于岸边的漕运遗址、明清建筑,偶尔激起的橹声,似在有意无意弥漫着一种怀旧氛围。或许,运河真正需要的怀念,应该不止于伤逝,更有一种期待,毕竟,式微的是物质运河,而非运河文明。还运河以运河文明,让运河水重新快乐地喧哗,也许才是值得我们更多去关注和争取的。

(作者:扬州市委宣传部 曹素霞)

点击搜索与:大运河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