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山河志 -> 大运河文化:》元代京杭运河工程与淮安盐运-古运河流域经济

元代京杭运河工程与淮安盐运-古运河流域经济


元代京杭运河工程与淮安盐运运河,盐运经济

京杭运河在唐以前称为沟、渠、漕渠、运渠,宋代始有运河之称,至元代渐成通称。它由历代分段开凿,至元代始陆续完成。隋唐宋时的运河,是由涌济渠、山阳渎、孟渎和永济渠联络而成。

元代定都北京,为避免绕道,一是开凿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一是开凿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同时对山阳渎、孟渎加以疏浚。元朝这两段运河与隋朝的运河相连接,从大都到淮南、南北要比隋代的运河缩短了500华里。这就是今天的京杭运河。

元代运河大体上可分八段:大都至通州谓通惠河,通州至天津谓北运河,天津至临清谓南运河,临清至东平谓会通河,东平至江苏邳县谓中运河,淮阴至瓜州谓淮南运河,一名江北运河,原即隋炀帝所开山阳渎故道,丹徒之京口至丹阳谓江南运河,丹阳至浙江省杭州谓浙江运河。至此可知,元代对于完成沟通我国五大水系的伟大工程的京杭运河,具有一定功绩。

1135年金兴起至1260年元世祖建立元朝行将统一全国这一时期,因为战乱频仍,一方面是南北漕运完全停废,一方面则是水利失修,造成运道多处淤塞。当时淮安以北至山东东平一段,就因黄水侵淮,致使南旺、沛县、邳县三段浅涸。《中国图书集成》1120卷741页有一段关于山阳渎兴替的记载:“古山阳渎也,隋开皇六年凿……三国时以无运而塞,隋因开城而广之,五代亦以不运而涸,周以平吴而浚之,元无以兵阻而废。”可见元初山阳渎因战乱淤浅,漕运趋于败落的状况。

1279年元灭南宋全国统一形成后,元世祖即疏凿运河,恢复漕运。因为当时东南漕粮由清口以至董口,须经黄河200余里,风涛险恶,漕船时有倾覆。为保证大都粮食供应,特又开辟了海运航线。这条航线是从长江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河、渤海,直到直沽,转往大都。通过海运的东南之粟,最多时,年达300多万石,南北海道成为元朝运输粮食的一条重要航线。对此,《古今图书集成》、《中国水利史》第五章《运河》中亦有一节记述:“终元一代,始终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海运量最多时年达三百多万石,河运量不过数万石。”

宋元交替之际,南北漕运停废,山阳渎北段一度壅塞淤浅。这一时期,是淮安水运处于低潮时期。元统一全国恢复漕运后,虽曾在淮安设立过漕运总督署,统管南方诸省漕运,但因其通过海运的很多,通过河运的甚少,所以淮安水运远不如隋唐时的盛旺。

元代时,淮安南北漕运衰落,盐运却有所发展。

淮南沿海地区的煮盐业,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兴起。迨黄河夺淮入海后,范公堤以东沿海海岸线迅速向外伸展,堤东原有盐场,到元代已是“海远卤淡渐不宜盐”,产量下降。至元代中叶,为不影响盐课收入,于是向淮北开发,淮北盐场因之而兴起,产量日增,逐渐取代了淮南盐业,淮安盐运也随之兴旺起来。当时淮安城北河下镇最大的商业就是盐业。苏北沿海所产的食盐统称淮盐,产量、质量均为全国之冠。淮北食盐在坨地集中后大都通过盐河转入运河抵淮安,也有先陆运即由板浦车运至安东(今涟水)渡黄,经草湾对岸的盐河运抵河下镇,而后再分发转运皖、豫及苏南各地销售,当时河下曾设有数十处盐堆栈、经淮安年运销正纲盐达140余万引(每引合200市斤)。对此,《淮安府志》卷曾记载:“淮安城北为淮北纲盐屯集地,任盐商者皆徽州、扬州高资巨户,役使千夫。”其时,淮城与城北河下已成为北盐南销的“中转站”,商贾辐辏,百货山列,真可谓盛况空前。

点击搜索与:运河,盐运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