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山河志 -> 水利工程:》黄河大堤-明

黄河大堤-明


黄河大堤中国水利工程明

黄河下游在华发展过程,总结古代的治黄经验,对于制定正确的治黄方针,探讨根治黄河的根本途径。

黄河下游在华北平源高耸的“悬河”,就像挂在头上的达摩斯克之剑,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认真研究治黄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古代的治黄经验,对于制定正确的治黄方针,探讨根治黄河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黄河大堤包括两岸的临黄大堤、北金堤等,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域在干流上有甘肃兰州市区堤防、宁夏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堤防、下游河南和两岸堤防。习惯上把下游堤防称为“黄河大堤”。黄河下游河道是一条地上河,历史上两岸堤防多次决口改道,在海河与淮河之间形成一个游荡区,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当时诸侯各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到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中曾指出: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而其它季节,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北宋五代时期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修建。明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曾提出筑堤必须选择能坚实的好土,不能用混有泥沙的土,土的干湿应该恰到好处,如果土太干则筑堤时应该在每层都洒适量的水;关于取土的地点则必须在离堤身数十步外平取,不能挖出深坑,否则会影响耕种,更不能在堤附近形成沟。到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五宜二忌”。五宜分别之:一审势时,宜选择高地修堤,以节省土方,且堤线要顺直;二取土宜远,要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以防止汛期堤根行溜;三“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硪实;四“硪工宜密”,五验水宜严,硪实以后以铁锥穿孔,依据灌水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合格。两忌是:一隆冬施工和盛夏施工。

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现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和封丘鹅湾以上大堤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有500年的历史;以下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在民埝的基础上陆续修筑的,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

1949年以来,堤防工程在修、防、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修堤方面,逐渐由人力施工发展为机械化施工;在管理方面,则采取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制度。

黄河山东险工坝岸

黄河山东险工坝岸

从明代隆庆到清代乾隆前期的二百年间,是黄河下游堤防建设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传统的河工理论日益完备,传统河工技术高度成熟和普及。潘季驯和靳辅,就是这一时期黄河治理的典型代表。

其中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方略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他试图利用水沙关系的自然规律,利用水流本身的力量来刷深河槽,减少淤积,增大河床的容蓄能力,从而达到防洪保运的目的。基本办法是“束水攻沙”,同时还有“蓄清刷浑”和“淤滩固堤”。而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实践措施就是坚筑堤防,固定河槽。

束水攻沙

首先对束水攻沙的思想进行明确阐述并主张运用于治河实践的,是隆庆万历年间的河臣万恭。

万恭是束水攻沙的代表人物之一,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间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万恭上任后,河南虞城一位秀才向他提出治河建议,着重分析了怎样利用水沙规律,通过修建适当的水工建筑来处理黄河中的泥沙问题。这位秀才说:“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则浅可深,治在吾掌耳。”办法是:“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冲中间焉,而中自深。借其性而役其力,功当万之于人。又其始也,假堤以使河之深;其终也,河深而任堤之毁。”这是深河之法。这位秀才接着分析说,如果要淤滩,则将前述办法“反用之耳。其法为之固堤,令涨可得而踰也。涨冲之不去,而又逾其顶。涨落,则堤复障急流,使之别出,而堤外水皆缓,固(故)堤之外悉淤为洲。”①[注: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下]这位无名氏秀才不仅提出了利用水沙内在规律来治理河道的杰出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措施;不仅可以冲深河槽,而且还可以淤高滩地。这就是“束水攻沙”论的雏形。万恭采纳了这一意见,作为治理黄河的基本方案向朝廷提出。同时,还进一步阐述说:“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急而骤,使由地中,舍堤别无策。”又说:“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②[注: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上]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实现束水攻沙思想的基本措施就是修堤。从此,堤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仅是防洪的手段,而且是治河的工具。

万恭根据这一思想,在潘季驯二任总河所做工程的基础上,主持修筑了徐州至宿迁小河口两岸缕堤共三百七十里,整治修理了丰县、沛县一带的大堤。万恭主持治河时间很短,没能把“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进一步完善、系统和实践。这一任务由潘季驯来完成了。他在治河实践中紧紧把握住黄河“白兰州而下水少沙多”、洪水暴涨暴落的水文泥沙特征,推动了治黄方略从单纯治水到注重治沙、沙水并治的转变,系统总结、完善了一整套堤防建设的经验,使黄河下游两岸完全堤防化,堤制系统化,堤防修守制度化。

黄河中牟段护岸丁坝绿化

黄河中牟段护岸丁坝绿化

蓄清刷浑

潘季驯解决泥沙问题的又一措施,便是逼淮入黄,蓄清刷浑。明代后期,治河方略一变,“筑堤束水”的结果使河槽相对稳定,全黄之水固定由淮入海,清口成了黄河、淮河、运河必然交会之所。黄河泥沙不断淤积在淮河入海旧道,抬高淮河下游水位,洪泽湖区水面不断扩大。由于黄河水位的顶托,清口淮河出水日渐不畅,汛期常决开洪泽湖东西堤防,夺路东去;运河与黄河交会处不断被泥沙淤塞,黄水倒灌。因此,为了解决清口及入海段河槽梗阻溃决的矛盾,潘季驯大修高家堰大堤,拦蓄淮水,使其尽出清口,冲刷黄河淤沙。

淤滩固堤

束水攻沙与蓄清刷黄的目的是要把河床中的泥沙冲走。潘季驯后来又总结了一个利用泥沙的措施,这就是淤滩固堤。这个想法,是从总结格堤经验开始的。格堤最初是用来保护遥堤堤根不受洪水冲刷。后来发现,“水退,本格之水仍复归槽,淤留地高,最为便宜”①[注:潘季驯《河防一览·河防险要》卷3]。因此,潘季驯主持在徐州房付至宿迁峰山的遥、缕二堤之间修了7道格堤,作为淤滩固堤的措施,并计划在南岸继续增筑,在北岸也要照此办理。

后来,这一认识在实践中又有发展。他指出,在宿迁以南只有遥堤、没有缕堤和格堤同样可以达到淤留岸高的目的。他说,“宿迁以南,有遥无缕,水上沙淤,地势平满。民有可耕之田,官无岁修之费,此其明效也”②[注: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条议河防未尽事宜书四仕卷5》]。因此,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向朝廷正式建议:“放水淤平内地(遥缕二堤之间滩地),以图坚久,”把淤滩固堤作为利用泥沙、治理黄河的一条重要措施。具体办法是,先檢查遥堤是否坚固,做到万无一失,然后根据地形地势选择缕堤的适当位置开口,放水内灌。水进则沙随而入,沙淤则滩随之增高。他设想,“二、三年间,地高于河,即有涨漫之水,岂能乘高攻实乎?缕堤有无,不足较矣。”据此,潘季驯得出结论:“与其以人培堤,孰若用河自培之为易哉!至于人夫桩料,岁省尤为不赀,诚为上策”①[注:《总理河漕奏疏·条议河防未尽事宜疏》四任卷五]。这一措施,符合黄河“大水挟大沙”、“大水淤滩”的客观规律,对减少主槽淤积,巩固堤防,作用显著。清代人进一步实践,一度形成放淤固堤高潮。

 

 

点击搜索与:中国水利工程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